以下文章來源于:瞪羚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繼安徽化學發(fā)光集采試點后,IVD領域再迎來史上最大規(guī)模集采。
7月27日,一份《關于成立肝功生化檢測試劑省際聯盟集中帶量采購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在業(yè)內流傳;據悉,該22省市聯盟集采工作小組或已初步成立。
現階段而言,體外診斷試劑并不是在每個省都掛網采購,因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IVD集采缺乏條件,所以這次采取由江西牽頭、各省報名參與的方式。
實際上,歷經安徽化學發(fā)光的試點(打破封閉式“設備+試劑”系統不可能集采的認知),市場對生化檢測領域集采早有預期,但超出預期的可能是推進的速度和省際聯盟的覆蓋范圍。
預計本次集采將對國內生化體外診斷市場競爭格局帶來較大的洗牌效應。
生化診斷,又稱臨床生化,常用于血糖、血脂、膽固醇、肝功能、腎功能等基礎檢查項目。簡而言之,就是用檢測特定的生化物質含量判斷人體是否處于健康狀態(tài)。IVD的三大主要細分領域中,生化診斷最為成熟,被投資者視為“紅?!?,約占國內IVD市場規(guī)模的19%;由于生化試劑進入門檻低,毛利率高,大多新品牌均以此為切入點進入IVD領域,目前全國約有超過200家相關的注冊公司。本次集采的肝功生化試劑,主要包含:白蛋白、總蛋白、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谷丙、谷草、膽堿酯酶、總膽汁酸、5-核苷酸酶、堿性磷酸酶、前白蛋白、腺苷脫氨酶、甘膽酸、單胺氧化酶等多個項目。盡管我們并未查閱到肝功能試劑在生化市場中的具體規(guī)模和占有率,但可以從兩家IVD頭部企業(yè)的數據進行側面估算:
● 2021年公司國內生化試劑收入約9億元(生化業(yè)務國內市占率約為11%),其中肝功占比約20%(營收1.8億元左右)。● 如下圖所示,在新產業(yè)生化檢測菜單中,共有78個項目,其中肝功能就有18個,占整體項目數的23%左右。2021年中國生化診斷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約為92億元,上述粗略預估肝功能占生化市場規(guī)模大約20-25%的區(qū)間,對市場規(guī)模在18.4-23億左右,可以算是生化檢測最大的細分之一。
為什么說這次集采的威力可能更接近于國采?不妨拿這次和安徽化學發(fā)光進行比較。
其一是覆蓋范圍,相比化學發(fā)光集采安徽單個省市試點,本次集采覆蓋省級行政區(qū)超過20個,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qū),幾乎涵蓋2/3個中國;
其二是明確采購量的差異,安徽那次實際上沒有明確給出中標后給予的采購量,可以視為“非標”的集采;而這種省際聯盟的集采,大多都會給出明確的采購量,例如醫(yī)療機構實際報量的70%等,邁瑞也表示本次集采的量占市場采購量比例大于60%。這也是安徽化學發(fā)光試劑降價幅度較為溫和的原因(整體降幅在40+%),同時羅氏、貝克曼等廠商有底氣放棄掉這塊地區(qū)市場。
可以預見,本次肝功能生化集采情況更為復雜,同時競爭也更為慘烈。
得出這個判斷基于三個維度:國產替代率、系統模式、競爭格局。
眾所周知化學發(fā)光流水線是“專機專用”,并且價格昂貴,在安徽的集采試點中,羅氏、貝克曼放棄市場后,機子被“閑置或拆除”。生化診斷行業(yè),70%以上產品為開放式系統,即產品系統支持跨品牌的試劑與儀器互用,本土企業(yè)可生產自己品牌的生化診斷試劑,適配其它品牌的生化診斷儀器,所以監(jiān)管層沒有需要替換多少儀器、增加多少支出的顧慮。目前,化學發(fā)光國產化率僅有20-25%,而生化試劑市場國產化率在60-70%,市面上70%以上生化診斷試劑為國產產品,已經有相當一部分試劑進入到三甲醫(yī)院銷售。生化試劑,目前主要生產公司包括邁瑞醫(yī)療、邁克生物、九強生物、迪瑞醫(yī)療、利德曼和美康生物等,最大市場份額的丹納赫僅占14%,CR15中半數都是國產廠商,在報價時不可避免會更卷。隨著國內競爭日益激烈,進口試劑逐漸式微。據醫(yī)趨勢采訪業(yè)內人士表示:一些外企大廠甚至開始‘放養(yǎng)’生化項目,減少市場投入,任其自然增長。對于大部分市場投資者而言,生化診斷賽道大部分選手已經失去投資價值,更重要的是這次集采,所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是否合理,價格降幅有無超預期,以此對未來集采類目的擴圍有更好的參考意義。查閱申萬行業(yè)“體外診斷”,發(fā)現目前A股IVD上市公司已經接近40家。今年3月,上述接近40家公司中有15家公司市盈率超過30倍(如今這個數字只有11家),雖然這個數據并不具備參考意義,因為15家公司里超過70億的只有6家(如今超過50億市值的只有3家);另外,還有17家公司市盈率低于20倍(如今這個數字是20家)。據方正證券數據顯示,目前IVD行業(yè)的估值已經處于歷史底部,遠低于5年前。這樣看來,投資者似乎很容易陷入估值有很大修復空間的錯覺,但現實是:IVD行業(yè)競爭格局的惡化、稀缺性的消失、潛在的政策壓制,只能說投資該行業(yè)變得越來越難。首先,上市公司只會越來越多,一方面因為新冠疫情達到上市標準的IVD新秀大有人在,另一方面IVD上游原料廠商也正在向下游拓展,如菲鵬、諾唯贊等。其次行業(yè)的競爭趨于白熱化,過往單賽道只有一兩家公司享受高溢價的好景不再,未來大部分公司只能靠業(yè)績驅動市值增長。再者,就是前文的集采政策壓制。所以,我們認為,未來針對IVD行業(yè)投資可能只有三種策略:
1)完全不看:基于集采趨勢的大背景下,投資者在其中選擇公司非常不容易,既然賽道變“老”,估值也難提升,干脆全盤放棄。
2)聚焦“年輕+前沿”的賽道:要逃離政策對于估值的壓制,必須尋找“雙低”(滲透率低、國產化率低)并且細分賽道稀缺的上市公司,才能實現戴維斯雙擊。據眾成醫(yī)械研究院數據,目前基因芯片、二代基因測序、質譜等高端產品仍然被外資壟斷,另外IVD上游的磁珠、酶、微球等原料也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3)“光腳者”借助集采快速提升市場份額:盡管集采下估值已經很難有大的飛躍,原本舊的格局下新進廠商很難快速從巨頭處搶到大的市場份額,但集采就可能給予了這樣的機會,如果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市占率的快速提升就能迅速崛起,在估值平穩(wěn)的體系下享受業(yè)績帶來的市值驅動(比較典型例子如匯宇制藥)。
結語:誰能救救這些地板價的國產IVD公司?答案只能是自救。新技術、第二第三業(yè)務曲線、向上游&向海外進發(fā),都可能成為選擇。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qū)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